美章网 资料文库 项目评估论文范文

项目评估论文范文

项目评估论文

项目评估论文范文第1篇

新生代农民工对子女的发展和城市适应性高度重视,但流动子女的教育却面临着较大难题。流动儿童的父母无论是在意识、能力上、时间上,都无法满足学前儿童的全面发展需求。金种子——流动学前儿童”全人”发展计划项目要想达到应有的服务效果,必须对服务对象的具体需求进行全面分析。科学育儿的需求。流动人口自身知识文化水平有限或忙于生计,没有时间或能力对孩子进行教育,导致流动儿童在家庭教育方面存在很大的缺失。流动儿童家长渴望有专业人士对孩子进行指导,同时希望向专业人士学习科学育儿的知识,提升自身的教育能力。针对这一需求,金种子项目组设计了专家讲座形式的活动,针对流动儿童家长的需求,具体传授相关知识和技能,提升其育儿能力,从而促进儿童发展。全面发展的需求。通过电话访谈和面谈了解到,大多数流动学前儿童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管带,对儿童容易表现溺爱和迁就,对儿童的身心发展缺乏系统规划。金种子项目组通过设计涉及各方各面的活动,如兴趣培养/时间管理/自护能力提升等等,开拓儿童视野,发动思维,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城市归属的需求。外来务工人员是城市建设的主力军,他们的子女出生或生活在城市,他们希望能分享城市化的发展成果。公益性的社会服务就是为了满足城市归属需求,增强城市认同感,增加生活自信,缓和社会矛盾。金种子项目将服务对象集中起来,形成支持小组,促进相互交流,减轻陌生环境带来的压力。同时,向他们提供与社会资源结对的机会,促进他们与当地人的互动,在互动中相互了解,建立友好关系,提高流动人口面对生活的信心,增强城市归属感。

二、理论基础分析

本项目采用的是小组工作方法,属于发展性小组。小组工作旨在以人际间的依存互动关系为基础,通过专业的小组活动过程来恢复和增强个人的、团体的社会功能,进而实现社会发展的目标。在此小组工作中运用的是互动模式,它是基于人与环境和人际之间的关系而建立的,旨在通过互动发掘自身潜能,促使成员在小组中得到成长,增强社会功能,提升发展能力。焦点在于互动关系及其效果。其理论主要源于发展心理学、小组动力学理论等。评估理论。主要包括对问题的界定和分析,受助者的人格系统的评估分析,需求分析,所在环境的分析。该项目依据评估理论,对服务对象的现实状况和面临的问题进行了解和评估,进而分析其最主要的需求,按其需求设计项目,保障活动开展的有效性。人格发展理论。该理论认为婴儿最早形成本我,在幼儿期(3岁)以现实为取向发展自我,6岁才发展道德取向的超我。自我是两者的调停者,是性格的核心部分,知指人进行合乎实际和逻辑的思考,并在此基础上确定出满足需要的行动规则。金种子项目的服务对象为3-6岁流动儿童,根据人格发展理论,对为他们提供全能发展活动,有助于帮助他们形成有助于自身发展的自我,从而知道社会化,促进人格发展。社会支持理论。依据社会支持理论的观点,一个人所拥有的社会支持网络越强大,就能够越好地应对各种来自环境的挑战。个人所拥有的资源又可以分为个人资源和社会资源。个人资源包括个人的自我功能和应对能力,后者是指个人社会网络中的广度和网络中的人所能提供的社会支持功能的程度。“金种子”项目社会工作者致力于通过为社区提供志愿者资源,与服务对象结对等形式,给他们以必要的帮助,帮助他们扩大社会网络资源,提高其利用社会网络的能力。增能理论:增能理论认为,个人无力感是由于环境的排挤和压迫产生的,社会环境中存在着直接和间接的障碍,使人无法发挥其功能,但这种障碍可以消除。社会工作者的作用在于通过共同的活动帮助服务对象除去环境的压制和他们的无力感,使他们获得能力,并能正常发挥他们的社会功能。金种子项目通过小组活动的开展,促进服务对象间\服务对象与社会资源建的互动,提升其面对问题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三、项目目标

1.总体目标。金种子——流动学前儿童“全人”发展计划项目开展以来,主要通过专业的社工为流动学前儿童提供“全人“教育,并借助专业育儿专家为外来务工家庭传递科学育儿的发展理念。其中,项目的总体目标主要有以下三点:首先是为流动学前儿童提供“全人”教育。流动儿童因家庭居住场所的不确定,父母工作的不稳定,在获得幼儿教育、生活照顾、学习兴趣培养等方面的机会较城市儿童来说更少。为了减少其中的差距,促使流动儿童也获得更多的学习、培养机会,项目的开展提供了一个实际的平台,能够让流动儿童获得“全人”发展的有效机会。其次是为外来务工家庭传递科学育儿的发展理念。“金种子”项目的开展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外来务工家庭在科学文化、育儿知识方面的缺失。通过家长、儿童、社工、专家、社区等多方位互动,资源的共享,弥补了流动学前儿童幼教资源不足的问题,使得家长能够获得科学有效的育儿理念。再次是增强外来务工家庭城市融入感。创投的公益性质充分体现了社会、政府对于流动家庭及其子女的关爱,社工的介入作为公益传播的中介,在项目实施的同时融入了专业的社工理念和专业方法,更有效地推动项目被服务对象接纳认同。并且增强外来务工家庭城市融入感,减少隔阂,传递了社会的正能量,促进了社会的和谐。2.目标人群的设定。“金种子”流动儿童全人发展计划的目标设定主要有以下三点:流动儿童,受益群体属于外来流动人口;学前儿童,受益群体处于学前儿童,年龄基本上在3-6岁;入托入园存在困难的人群。后在因为项目开展社区的具体情况,流动儿童数量明显不足,将目标人群更改为新苏州市民,即由外地迁居至苏州居住的市民,一定程度上放宽项目服务对象的条件,但在实际上仍坚持着本项目的总体目标。直接受益人群为60人,包括30位流动儿童及每次参加活动的一位家长。间接受益人群为300人,包括流动儿童家庭成员和相关人群。3.目标达成的方式。“金种子”项目以“全人教育”为项目设计理念,通过组织包括儿童心理、生理、教育、医学专家学者等组成的专业团队,以儿童社会工作为实践方法,为流动学前儿童提供全面和整体的发展计划。为保障项目顺利实施,项目实施的专业团队主要由实施团队和支持团队构成,由苏州大学社会学院社会工作专业的教授和硕士生作为实施团对负责项目的日常活动的具体操作;国家心理咨询师、妇科主任医师、学前教育一线教师、儿童文学家、运动学教授等专业专家团队提供项目理论支持和专业指导,同时也会为家长开展讲座,为实施团队提供顾问咨询。两个团队利用各自所长,针对项目开展过程中产生的各类问题进行分工协作式地解决,社工积极调动各类社会资源,为流动儿童及其家庭提供资源丰富的流动儿童“全人”发展支持。4.服务环境及品质。“金种子”项目落地于苏州市沧浪新城儿童友好家园中。项目组开展活动主要使用儿童友好家园的活动室、社区会议室以及心理保健室。同时社区在物资方面给予了一定的支持,利用原社区中已有的软垫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在社区中建设的绘本、道具、文具等用品,项目组成员开展了更多形式的活动。

四、项目测评指标

项目评估论文范文第2篇

1.1文献综述

国内关于高校的基建管理及建设项目评估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基建管理模式以及评估方法等,其主要内容归纳总结如下:戚安邦,陈海龙提出了项目评估学应有的知识体系模型,深入讨论了现有项目评估中存在的评估主体和评估客体混淆以及缺乏项目跟踪评估原理与方法等问题,并进一步提出了相应的解决问题途径和方法。任燕构建了我国高校基建投资项目后评估指标体系以及基于层次分析法(AHP)的模糊综合后评估数学模型。高杏芳根据新校区建设的实践,提出了对管理制度、管理人员要求、严格工作程序、规划设计施工四个方面并重进行全面建设以实现高校新区建设目标管理的有效途径。杨海勇,龙奋杰通过深入分析目前高校基本建设常用的三种管理模式即自管模式、共管模式及代建模式,使业主较容易掌握如何选择最合适的基建管理模式,提高业主在项目建设中的主动性。刘建朝提出了建立和完善高校基本建设的成本补偿机制、相关法规体系以及全新的基建管理运行机制等高校基本建设投资体制改革的保障机制,提高高校基本建设投资效益。何文盛等介绍了美国项目评估分级工具实施的整个程序,通过对项目评估分级工具的研究,提出了对我国政府绩效评价发展的建议和借鉴。陈琳研究了我国投资项目社会评价中的社会效益成本分析的理论构架、评估方法和评估程序。周光中,朱卫东对项目后评价的发展历程及各种后评价方法进行了总结归纳。白思俊提出了项目中评价的二维结构模型、聚类评价模型递进评价模型及项目中评价的DEA评价方法。黄德春,许长新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引入项目后评价中,构建了基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效益概念、评价指标体系和持续性后评价方程。唐立峰,陈培友给出了复杂的无结构决策条件下公益项目评价与选择的属性层次模型。孙续元,孙然对传统评价理论中的比选方法提出了一些新的看法。张熠,王先甲提出了一种将数据包络分析和模糊理论相结合的投资项目评价方法。上述研究理论探讨居多,对高等学校的基建项目的特点未作深入研究,由于高等学校尤其是教育部直属高校受教育部及地方建设主管部门的双重管理,其基本建设程序与一般项目有一定的差别,因此本文的研究目标是试图系统地设计出适应高等学校实际情况的基本建设项目评估机制并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实际操作方法。

1.2研究路线

本文针对引言中提出的问题,对高校基建项目评估进行创新研究,优化程序,提高可操作性,提出了全过程评估(项目决策阶段的前评估、实施阶段的跟踪评估和项目使用阶段的后评估)、全要素评估(项目的技术方案评估、项目经济效益评估、社会效益评估、项目风险评估、项目所处的宏观环境评估等),以及项目利益相关者的全维度评估(从项目出资人、项目建设单位、项目上级主管单位、建设主管部门、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等)的高校基建项目评估机制。针对现有基建程序中的部分环节重叠或脱节问题,提出了优化基建程序和创新建设单位基建管理制度的方法建议,以提高评估效率,真正发挥项目评估应有的作用。

2项目全寿命周期的评估

从项目的寿命周期来看,我国现阶段基建项目的管理一般在项目决策阶段是由发展和改革部门或建设单位的上级主管部委来负责,项目的决策期的前评估也是由这些部门来组织进行;项目设计、施工阶段一般是由地方建设主管部门负责评估和审核;项目建成运营后的评估开展的不多,尤其是高等学校基建项目的后评估缺乏成熟可行的经验可供借鉴。由于评估的主体发生变更,因此全寿命周期的评估很难达到前后一致,因此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完善高校基建项目全寿命周期的评估。

2.1前评估

项目前评估是指在项目决策阶段的评估,也就是通常意义上的项目立项和项目可行性研究的评估。对于高等学校一般基建项目而言,在立项阶段主要解决项目的必要性、建设规模、建设选址、项目投资及资金来源等问题;在可行性研究阶段主要是在进一步论证项目必要性、建设条件和建设规模的基础上,挑选适合项目的技术设计方案,并据此确定项目估算投资额、资金筹措方案、项目具体实施方案和对项目经济效益,实施引起的社会效益、社会风险进行分析。对于涉及工艺设计的建设项目在此阶段就应介入,对工艺技术方案进行比选论证,最终确定选用的工艺技术方案和投资。前评估中社会风险和环境风险经常未被引起足够的重视,未进行有效评估,给项目的实施留下后患,尤其是高等学校新校区建设的过程中对被征地群体利益及当地环境的关注更应该成为评估重点关注的内容。

2.2跟踪评估(变更评估、设计概算控制)

从理论上讲,随着时间的推移和项目的进展,其所处宏观和微观环境均会发生变化,项目的信息也越来越详实以及项目各方对于项目认识也不断深入,需要开展项目跟踪评估和决策。项目跟踪评估是指项目在设计、施工过程中,根据项目所处环境条件的变化对项目的影响做出的评估,其主要关注项目的变更的评估,主要包括:建设规模、范围、进度、质量、投资、建设条件、项目实施绩效、项目对环境对社会影响等。目前高校基建项目中存在着这样一种现象:建设单位为可研报告评估顺利通过,项目获得资金支持,在前评估中走形式,所上报的建设方案非建设单位选定、未得到当地建设规划部门认可的方案,可研报告批复后重新组织设计招标,导致被评估建设方案未被采用、评估工作被迫流于形式。而且涉及工艺等专业内容在前评估中未进行深入设计研究,导致在后期的设计过程中产生重大变更。而在后期缺少初步设计评审环节,建设单位缺乏相应的专业人才,最后导致项目前评估结果根本与项目实际脱节,未起到前评估应发挥的作用。因此,高校基建项目非常有必要开展项目跟踪评估,重点评估项目设计方案变更,以及上述变更内容,采用初步设计方案以及设计概算与批准的可研报告逐项对比,项目招标控制价及施工合同与批准的初步设计中相应内容逐项对比的方法将项目的各项要素的变化控制在可控范围之内。在项目实施阶段建立起动态监控机制和奖惩机制,严格控制设计变更的发生,使项目跟踪评估的作用一直发挥到项目交付使用。

2.3后评估

项目后评估是指对已完成项目的目的、执行过程、效益、作用和影响,以及对完成项目的前评估和项目决策所进行的系统的客观分析与评价[8]。相对前评估和跟踪评估而言,后评估是一种检验,是系统反馈的重要功能,是对已建成项目进行全面的分析、总结,其评估结果对改进被评项目及类似项目的使用运行管理,指导在建项目或拟建项目提高项目决策管理水平具有很大的指导意义。2.3.1高校基建项目后评估现状2008年12月,教育部出台了《教育部委托投资咨询评估管理办法》(教发[2008]27号),该文主要针对教育部审批的财政投资项目的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初步设计及概算、工程预决算、项目后评价等事项的咨询评估。2012年2月教育部又出台了《教育部直属高校基本建设管理办法》(教发[2012]1号),其中第四十六条规定:直属高校建设项目实行项目后评价制度。根据有关规定要求,结合实际情况,对项目建成后所达到的实际效果进行绩效评价。虽然教育部建立了高校基建项目的后评估制度,但是到目前为止,项目后评估工作开展的还较少,原因之一是缺乏动力,对项目后评估的作用认识有待进一步提高。2.3.2后评估对象的选取由于项目后评估是事后评估,因此后评估对象的选取可重点关注:1)建设规模大,功能复杂、社会影响大,建设周期长的项目,如新校区的建设、重要实验装备的建设;2)投资主体不单一、涉及利益相关主体多的项目,如由教育部或者学校与地方政府合建合用的民生项目,如剧场、音乐厅;3)设计施工技术难度高,后期运营维护费用高的项目:如为举办大型体育赛事而在高校建设的体育场馆;4)采用新技术、初始投资高,后期运营费用节省的项目,比如采用绿色建筑技术、进行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的项目,宿舍区太阳能热水系统的运用等。2.3.3后评估要素的确定后评估中由于涉及到能源评估,而在我国建筑物的能耗与季节有较大的关系,因此一般高校的项目后评估可在项目建成投入使用一年以后进行。涉及对外运营的项目需在项目达到正常运营水平以后,采集相关数据进行后评估。根据高校基建项目的特点,综合来看后评估中重点需要对以下内容进行总结评估:①项目决策的科学性;②建设目标的实现程度(投资控制、进度控制、质量控制、采用的技术、财务目标、社会环境目标);③项目实施过程的评估;④项目运营情况评估。2.3.4后评估成果的应用后评估的成果可在以下方面获得应用:①项目决策与科学研究:后评估获取的相关技术的数据可建立项目数据库,用于以后类似项目决策的参考,也可用于建设领域相关的学科的研究。②后评估过程中根据项目的当前实际运行情况对项目未来发展作出预测,提出保障项目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后续方案,指导项目的后期运营管理。③后评估的结果可作为项目建设单位建设管理工作的业绩考核指标之一,作为今后主管部门奖惩的依据之一。④政策制定的参考:对于后评估中发现的有关问题主管部门可通过总结经验教训,形成建设领域相应的制度规定。

3项目全要素评估

项目生命周期中不同阶段评估关注的重点虽然各有所侧重,但是项目全寿命周期的评估过程中要始终保持评估要素的完整及整个过程的统一,即项目全要素的评估。

3.1评估的要素

一般而言,高校基建项目评估的要素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必要性:建设必要性直接关系到所提出的项目能否成立,为项目继续深入提供平台,是项目评估论证的先导性奠基性环节。高校基建项目一般根据批准的学校事业发展规划、校园总体规划以及现状来确定项目建设的必要性。2)建设规模:根据建设部、国家计委、教育部共同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建筑规划面积指标》建标[1992]245号文、教育部批准的学校事业发展规划以及学校既有建筑规模来核定申报建设项目的规模是否适当。3)建设条件:包括项目建设所需土地的性质与项目性质是否一致、所有权是否存在问题;场地的地质条件是否适合项目的建设;项目的建设是否符合校园规划和当地土地利用规划;项目建设以及运营所需各种能源(电力、燃气、供热等)、水资源、电信、网络资源能否获得当地相关单位的认可;某些实验类项目运行所需的实验材料能否就近合理获得。4)项目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根据国家相应的技术规范规程评估项目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否满足要求并且符合使用单位的功能需要。5)交通影响:评价根据规定需要进行交通影响评价的项目建成投入使用后,新生成交通需求对周围交通系统运行的影响程度及设计规划中制定的消减建设项目交通影响的对策的可靠性和作用。6)水影响:部分地区试行建设项目水影响评价,如北京地区。该部分主要评价项目的水源、污水排放;项目建设对当地水土流失的影响;项目所在地是否存在洪灾隐患,项目会不会影响防洪、排洪。7)节能:根据国家及地方的建筑节能标准规范评价项目用能方案是否合理,包括能源的种类、用能设备的选型、节能方案、节能措施的是否符合国家标准且合理。8)社会风险:对项目可能影响社会稳定的因素开展系统的调查,科学的预测、分析和评估,制定风险应对策略和预案。9)环境影响评价:对建设项目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提出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进行跟踪监测的方法与制度。10)宏观环境:评价项目的建设目标与当时的国家财政、经济、税收和社会发展政策以及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是否相适应。11)组织结构:评估的主要内容包括:学校设置的组织机构的形式是否符合项目本身的特点,组织机构内的责任、权利分工是否明确,组织机构的内部管控及外部协调能力能否满足项目建设运营的需要。12)项目管理:评估项目各阶段不同主体对投资、进度、质量控制体系以及沟通协调机制的建立是否满足项目本身特点与项目进展的需要。13)项目招投标:评估项目建设实施过程中的施工、咨询服务和重要材料设备的采购中的招投标方案、招投标过程的合法合规性评价。14)安全卫生:对项目建设和运营过程中的劳动保护、安全生产、文物保护提出的要求及采取相应的措施方案,评价该方案的可靠性和经济性。15)投资:评价投资估算编制的依据、方法是否正确、范围是否明确、编制内容是否完整,编制深度是否符合要求,以及项目总投资构成是否完整合理、投资水平、投资结构是否合理。16)资金筹措、使用方案:评价各类资金来源是否正当、合理、可靠,是否符合国家有关法规,各项资金来源是否落实,使用条件是否合理,资金使用计划是否合理。17)财务效益:评估根据国家现行财税制度和价格体系,分析、计算项目直接发生的财务效益和费用,编制财务报表,计算评价指标,考察项目盈利能力、清偿能力等财务状况,据以判别项目的财务可行性。财务评价是建设项目经济评价中的微观层次,它主要从微观投资主体角度分析项目可以给投资主体带来的效益以及投资风险。高校基建项目大多不直接产生经济效益,因此主要评价单位规模运营费用是否合理可行。18)运营管理方案:评价项目建成后运营管理方式是否合理、运营所需资金来源的落实情况。尤其是与地方共建项目以及运营成本较高的项目,需重点评估。19)项目社会效益:根据现行社会政策对项目实现国家和地方的经济、政治、文化、艺术、教育、卫生、安全、国防、环境等领域的目标所作贡献和产生的影响及其与社会相互适应性作系统分析评估。20)决策的科学性:评估项目建设过程中的各项重大决策的依据、实施的主体、决策程序是否合理、合规、合法。

3.2要素的侧重

3.2.1不同阶段的要素的侧重对项目的评估总体上来说要进行全要素评估,但随着项目的进展,评估要素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因此在不同的阶段不同的评估主体应有所侧重。1)前评估阶段。前评估阶段首先把好建设的必要性和建设规模合理性的关口,另外建设的可行性是在解决必要性之后首要解决的问题,也就是项目的建设条件是否具备、选择的技术方案是否合理可行、项目对外部因素的影响是否可控且在国家法律法规允许范围内、建设运营所需的人力、物力是否具备、项目的建设资金数目是否准确可靠以及来源是否落实、建成后运营资金是否落实、项目的主要风险是否采取了控制措施。在目前的实际工作中前评估过程中的工艺设计、项目所处的宏观环境、社会效益、风险等要素经常容易被忽略。2)跟踪评估阶段。跟踪评估阶段,是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按照前评估批准的各项指标控制,随时监控项目的运行是否在可控范围之内以及对项目变更方案按照前评估的要求进行重新审查,其中选择技术方案合理可行性、投资、工期、可实施性是需要进行重点评估的要素,即项目绩效跟踪评估和项目变更方案评估。其中,项目绩效跟踪评估是为找出项目跟踪评估时点以前出现的各种问题,变更方案评估则是为找到纠偏和变更项目的正确方案并作出决策。3)后评估阶段。后评估阶段首先评估各项决策的科学性,另外要重点评估组织结构、运营管理方案是否合理;各类影响评价的结果(环境影响、交通影响、节约能源、水资源、社会风险)与实际情况对比;项目是否达到预定的建设目标,即投资进度、质量控制情况以及建成后运营情况是否达到预定目标,并分析其成功或者失败的原因,总结经验教训,为项目的后期运行以及后续项目提供参考借鉴。3.2.2不同评估主体要素的侧重不同评估主体不但对评估要素的侧重不同,对同一要素评估的角度和方法也有所不同。其中项目上级主管部门偏重于对项目的总投资、建设规模、工期、项目招标以及社会效益比较关注;而当地政府主管部门将侧重点放在项目规划方案、节能、对交通、环境、当地市政管网、能源供应的影响、社会风险等方面;项目建设单位和使用单位则更关注项目的投资大小、项目的功能以及项目的组织实施。施工单位侧重项目的可实施性,及工期是否合理、质量要求、资金能否落实有保障。

4项目全团队评估

目前高校基建项目的评估主要站在项目主管部门和项目建设单位的角度来进行,即评估的主体是主管部门和建设单位。而实际上同一个项目的不同的相关利益主体在评估同一个项目时会有很多不同的角度和结果,项目评估的内容和方法不同。因此,所有与项目利益相关的各方都应包括在项目评估的主体范围之内,即项目全团队评估的概念。在项目各阶段与项目相关的利益方包括:项目建设单位、使用单位、项目主管部门、政府相关部门(消防、质检、地震、卫生局、环保、规划、国土、能源局、交通、水务、供热、电力、通讯、燃气、园林、安监、档案)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审计单位、招标单位、代建单位、材料设备供应商、出资人等。如果其中的某些利益方在评估中被忽略或者不予考虑,可能对项目的顺利实施或者建成后的运营造成影响,甚至对项目的生存直接造成威胁。例如:项目的工期、质量和投资的评估从主管部门、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的立场来说他们的期望就不尽相同,主管部门期望在较短的工期内以较低的投资完成高质量的项目,施工单位则希望在较合理的工期内以较高的利润(导致投资增加)完成较高质量的项目,而建设单位则是期望在较短的工期内以合理的投资完成高质量的项目。因此在项目的推进过程中就要不断平衡项目相关利益各方的诉求,不能忽视任何主体的合理合法的要求,使项目能够达到预期的目标。另外,在项目后评估过程中相关利益主体对项目的影响也是主要评估内容之一。

5结论和建议

项目评估论文范文第3篇

在软件项目特别是信息系统构建项目投资过程中的风险因素众多,其后果严重程度各异,要把每个风险因素都加以考虑会导致问题的复杂化,是不现实的。本文以某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的构建过程中所提出的指标体系,建立了该项目风险递阶层次结构图。

1.1基于层次分析法的一致性效验结果根据图1对各风险子因素进行判断,从而得到单因素评判矩阵。咨询相关专家,对专家们的评判结果进行分析,合理取舍,得到风险子因素的评判矩阵。最终将评语集确定为:A={低风险,中等风险,高风险}。对于风险子因素的权重矩阵,则采用层次分析法,邀请十位技术专家进行调查研究和相关分析,采用不同因素两两比较的方法,构造不同层次的判断矩阵,并进行归一化处理和一致性检验。根据选定专家事先估计出项目实施人员对各个因素的侧重程度,进行一级风险因素的权重分配,加权后建立权重集,现以一级风险“技术性风险”中各组成因素的权数确定为实际评判对象,其一致性效验结果如表2。由以上一致性效验结果可得到一个模糊集:P2=(0.5015,0.4985)同样也可以估计出各专家对人员风险、经济风险、环境风险、管理风险中各因素侧重程度而加权组成因素的权重集如下:P1=(0.4238,0.5762),P3=(0.3824,0.2527,0.3649),P4=(0.4237,0.5673),P5=(0.3792,0.2284,0.3924)

1.2模糊综合风险评估分析在这个过程中,要使用专家调查法,具体操作如下,选取10名专家,让这10名专家根据各自的相关经验,给出每一个风险指标对各类风险的隶属度,然后对其进行归一化,最后得出一级评判矩阵,本文通过下面的“技术性风险”中的各风险因素的一级评判矩阵,对该种方法进行说明。该一级评判矩阵如表3所示。由此相应的可得出人员风险、经济风险、管理风险中各因素的一级评判矩阵。

1.2.1一级模糊综合评价用加权平均模型模糊评价理论,计算项目风险评估中一级模糊评价指标的模糊值BK1=PK*RK,其中BK1代表一级模糊综合评价指标值,P代表权系数,R为一级评判矩阵,仍以“技术性风险”为例来计算一级评判矩阵,将上述过程中的P2与R2代入公式。

1.2.2二级模糊综合评价由人员风险、技术性风险、经济风险、环境风险、管理风险共同组成的项目总体风险权重矩阵。从向量矩阵B的结果可以看出,三个数中0.3841最大,其隶属于风险等级为低风险,说明该校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的构建过程和投资风险很小,是切实可行的。

2结论与展望

2.1结论①运用模糊综合评判法对某高校的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项目进行综合评估,得到了该项目在未来发生较低风险的可能性最大,也就是项目的生命周期是很稳定的。项目的发展也是随着项目的目标而进行的,由此可以看到,该项目的研究和系统的构建都对某高校的人力资源现代化管理和信息化建设起到一定作用。②在实际应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建立相关软件项目的风险评价模型时,最关键的步骤是把项目中包含的方向不明、影响大小不易确定影响因素转化成可以进行相关数学处理的模糊变量,然后在通过使用相关的模糊评价模型,对上述得出的模糊变量进行统计分析,最后得到可以定量的数据结果。从实际经验来看,这种评价的数据结果和一般的常规分析结果基本保持一致,这种量化的风险分析结果,使得项目负责人可以随时根据项目风险的量化指标,合理安排项目的风险防范措施,这种使用量化数据的风险分析指标,对于动态监控风险有着良好的作用。③从本文的应用实例可以看出,层次分析法适用于风险管理比较简单方便,通过一致性效验结果进行数学建模的方式能够更好的反应风险的层级关系和权重指标。

项目评估论文范文第4篇

对党建制度缺乏严格落实与控制

这一问题同样也表现在多个方面:①对相关的项目党组织没有进行明确的设置,党内的活动形式仍然存在着很多不规范的地方。不仅如此,对于党组织的书记来说,并没有对其管理的职权进行明确的规定。这样一来,就在很大程度上促使项目组织的管理难以同步进行。②在进行对于项目党组织的建立时,只做表面文章,流于形式,而缺乏最重要的时效性以及针对性。③对于有些项目党组织来说,可能已经建立起一套相对完善的工作制度,然而在落实的时候却没有完全贯彻,使得之前的工作功亏一篑。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被大大降低,很大程度上其作用的有效发挥造成影响。

缺乏创新意识

目前状况下,党内的工作仍然存在着一定程度的不足:开展的党内活动较少,且内容过于局限;党内民主生活思想过于单一,缺乏思想交流与交锋;对于相关工作的落实缺乏彻底性;信息反馈较为滞后,不具有及时性。难以满足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需求。

党工委在项目管理中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具体思路与方法

(一)做好“四破四树”

1、转变观念,将原先的思想政治工作高于一切的思想破除,取而代之的是树立起围绕中心、服务中心以及保证中心的新观念;2、在原先的观念之中,认为政治工作可以包揽一切,但在实践的过程当中并非如此,因此应该将这种旧观念破除,而应当树立启发觉悟、丰富知识、规范行为的新观念;3、协调上下级关系,破除原先“我说你听”的就观念,树立职工团结凝聚观念、人格带动观念以及示范吸引观念;4、加强职工之间的交流与合作,破除原先的自我封闭观念,让职工充分的融入到集体之中,相互交流合作,全员参与,并树立全方位渗透、全过程控制的新型观念。

(二)准确把握思想政治工作的切入点

首先,合理有效的对党建思想政治工作进行统筹安排,安排过程中,还应当十分注意工作安排的科学性以及前瞻性。班子成员应当具备较高的专业技术,能够充分掌握项目工作当中的重点以及难点,并采取针对性较强且行之有效的办法对相关的问题进行合理而准确的解决,将党建思想政治工作充分的融入到以施工生产为主线的管理活动当中去。这样一来,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将会在很大程度上推动项目管理的发展。其次,对于党建思想政治工作的适应能力也需要进一步的加强。也就是说,所开展的思想政治工作,能够让企业职工轻松接受。同时,党建思想政治工作有着自身的相关规定与要求,在开展的过程当很有可能与项目的生产管理工作产生一定程度的摩擦。因此,要求相关人员必须克服困难,协调发展,适当的转变工作开展的思路与方法,一切为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切实保障农民工工资

目前状况下,各地频频出现农民工工资拖欠问题,社会上对此问题十分关注,党工委应当对此重视,切实做好农民工资的保障工作。需要做到以下几点:1、应充分认识做好农民工工资支付保障工作对于保障项目管理及促进经济健康发展、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以稳定大局为重,把做好农民工工资支付保障工作作为党工委在项目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将长效管理制度的“抓落实”与阶段性的“重点监管”有效结合起来,明确工作重点。2、加大法律普及与宣传力度。党工委应该积极组织,为农民宣传法律知识,充分发挥民工学校作用,利用维权手册等多种形式,加强法律政策的宣传教育,告知农民工维权讨薪的合法途径;作为从源头上化解项目部农民工工资纠纷的举措之一,推广施工现场工资发放公示牌制度,畅通企业内部的投诉渠道。定期开展法律周活动,让农民了解与自身息息相关的法律,提高农民自我保护意识与法律意识。3、建立健全诚信机制。党工委与行政机构,相互配合,建立与健全诚信机制。同时督促企业制定应急预案,筹集应急准备资金,指定专人负责接待处理拖欠工资的投诉、上访事件,及时妥善解决,防止矛盾激化和事态扩大;积极配合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及时有效地处置农民工催讨工资的上访事件;对借拖欠工资为名的敲诈等行为,及时向公安机关报案。这样一来,不仅可以对农民工资问题进行进一步的保障,又可以提高企业信誉,为企业带来更好的发展。4、加强监督。党工委应当配合行政机构,建立一套有效的监督机制,然后将其明确划分,分为欠薪报告制度、企业佣工制度、单位代偿制度。只有建立起一套有效的监督机制,加强对农民工资发放的监督与管理,才能切实对农民工资按时发放进行有效的保障。

(四)做好项目安全工作

项目安全是项目管理中的重中之重,因此需要格外重视,对此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积极协助项目经理的安全生产工作,认真贯彻执行国家的安全生产方针、政策,执行上级的各项安全管理规定,积极支持和指导职能部门和安监人员的工作。负责政治思想教育和安全教育工作,充分发挥广大党员干部在安全生产工作中的骨干作用。及时掌握员工在施工工程中的思想动态,解决员工的思想问题,消除后顾之忧,不断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组织广大干部群众在施工现场开展“安全生产周”、“安全生产月”、“党员安全监督岗”等活动,宣传在安全生产方面的先进典型,积极维护员工劳动保护权益。

(五)做好宣传报道工作

宣传报道工作作为喉舌,对企业来说,搞好宣传工作时塑造企业形象的基础,是加快企业发展的前提和需要,因此,发挥好舆论作用非常重要。党工委在进行计划时,要将宣传工作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在工作中,可以成立相关的宣传领导小组,,同时制定项目部新闻报道工作管理办法,从项目领导到所属各队、部室采取定时间、定任务,并实行奖惩措施,充分调动项目全体职工的写稿积极性。除此之外,还应当在员工中广泛宣传,使大家充分认识搞好宣传报道工作的重要意义。并定期公布,加强培训,发动群众,促使项目宣传工作的有效完成。

项目评估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社会稳定;风险;探索

0引言

随着国家法规制度的不断健全,信息化网络时代的发达,公众越来越多的能够依托各种媒体和法律途径维护个人的合法权益。在国家大型工程建设项目建设过程中,以及今后的实际运行过程中,多涉及到土地征用、环境污染等社会问题,而这些对当地的居民势必将会造成一定影响。从而使得它们也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而这些焦点问题也易引发社会矛盾激化发展为群体性突发事件[1-2]。为有效解决这一问题,更好的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并使当地居民安居乐业,保障社会稳定发展,针对重大工程建设项目管理,国家出台了多项政策,如国家发改委的《国家发改委重大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暂行办法》等,这些良好政策为如何有效开展社会稳定风险分析提供了科学的指导依据。本文通过某大型工程建设项目实例,结合其社会稳定风险分析流程、有效管控措施,以期为其他工程建设项目开展社稳工作提供借鉴。

1大型工程建设项目社会稳定安全管理现状

针对大型工程建设项目社会稳定工作,从国家层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为更好的落实到实处,各地方政府在国家政策的基础上制定了相应的规定。大型项目在前期工作时,社会稳定风险是必须开展的工作,是开展后续工作的前置条件[3-4]。社会稳定风险与常规风险管理流程基本一致,一般按照先开展风险调查,通过调查进行全面了解;而后进行风险识别、风险估计、制定控制措施、分析风险评估等级确定等;最终,保证风险等级在可接受范围内,才能开展后续施工作业。在各个步骤中如何开展各工作,以及开展的方式、效果如何是关键。风险分析一般流程如图1所示。

2社会稳定风险分析

2.1风险调查

风险调查主要是为了广泛地了解和掌握公众、利益相关群体及政府等相关职能部门对项目建设的要求和意见。通过实施调查一是可以加深本工程建设项目对周边潜在影响程度、范围的了解,有一个全面、系统的认识;二是在调查过程中,与周边群众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倾听群众的诉求,同时也获得他们的理解与支持。在前期将可能产生的与公众有关的重大问题呈现出来,进行有效沟通以得到协调解决。通过换位思考积极从相关方的角度出发,将开展项目的必要性、带来的经济效益能够与所在地区相关的利益协调一致,从而降低项目建设期和运营期带来的风险,整体提高项目建设投资的经济效益。

2.1.1调查的内容和范围,一个大型工程建设项目从前期准备到具体实施经历的时间较长,特别是前期的准备工作如立项审批、可行性论证等程序复杂,时间长、涉及面较广,须从其合法性、合理性、可行性和可控性等多个方面进行分析,而社会稳定是其中需要考虑的一个比较重要因素。分析社会稳定这一因素,需结合实际,从工程项目对当地群众和各利益相关方的影响进行入手,分析其可能产生的社会矛盾以及不稳定因素,从而尽可能全面深入地把握项目各阶段可能出现的社会稳定风险因素。在明确了风险因素后,对每项风险制定可行的预防和控制措施,以达到降低社会稳定风险的程度。一般的工程项目涉及方主要包括:周边村庄、当地基层组织,党委政府、项目周边的其他企业、地方港口管理部门、项目前期咨询、设计机构、项目施工单位、上下游涉及的用户等,而项目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的调查范围有其重点对象,主要是项目所划红线外的间接利益者,如可能影响范围内的居民、周边企业。另外,还包括对大众媒体和舆情的调查分析。

2.1.2调查的方式和方法,调查的方式和方法包括多种,主要包括现场踏勘、资料查阅、问卷调查、参与政府组织的座谈会,以及信息化网络媒体的舆论等。通过各种方式获得第一手真实的资料,以便真正掌握存在的风险,制定有效的针对控制措施。

2.1.3拟建项目的合法性,项目建设前期,需要办理的手续较多,并且很多都属于周期性长的事项,对后续影响性较大,主要包括选址意见、建设用地预审意见、可研报告意见、环境影响评价、安全预评价、节能评估、供电、供水、职业病危害预评价等,必须取得相关部门的批复文件,确保合法性,对未批复的文件做好跟踪,在未获取相关批复文件、项目未核准前不得开展实质性的建设工作。在完成前期的工作内容,获得相关的批复手续,才能进行后续工作,避免未批先建。

2.1.4自然和社会环境,从项目所处的自然环境,分析其自然环境对建设项目的影响,如气象、温度、降水量等。另外,分析建设项目所处的地理位置,交通的便利性,以及当地经济的发展情况、人文、生态,还有就是当地政策的发展,是否能够提供一个有力的发展平台。

2.1.5公众参与,公众参与分析拟建项目是否存在征地搬迁,对项目拟建选址范围内设施的影响,可通过在拟建项目周边开展公示调查(张贴告示、网络公式)、发放调查表、召开座谈会等方式积极获取、征求项目所在地及周边公众意见。

2.1.6媒体导向,在“互联网”大的环境下,涌现出了不同的媒体形式,使得信息传播的途径更加广泛,传递的速度也更快,更多信息为公众所知。因此,通过网络形式对项目的报道,看是否有不利影响,可以分析本项目的对周边的影响程度及范围。另外,采取问卷调查、公示等方式,并与网络相结合,这样能够更加真实的反映调查结果,确保信息的可靠性。

2.2风险识别

根据风险调查的结果,并结合工程项目具体特点,同时借鉴相关类似的建设项目在建设过程中存在的先进管理经验,从风险影响程度、范围、可能性入手,进行风险识别。一般的大型工程建设项目其风险主要包括前期的程序审批、环评、“三同时”手续、可行性研究等方面,具体包括:(1)审批程序:选址意见、安全“三同时”、环保“三同时”、职业病“三同时”等;(2)政策规划;(3)征地拆迁及补偿;(4)技术和经济方案:工程技术方案、工程经济方案;(5)生态环境影响;(6)项目建设管理;(7)经济社会影响:经济影响、社会影响;(8)运行安全;(9)社会治安;(10)媒体舆论导向。

2.3风险估计

依据风险评价准则,对后续工作开展的影响程度,识别出关键风险,只有将关键风险控制住,才能有效的保证项目的顺利实施。关键风险一般主要包括程序审批、土地征用、自然环境影响、社会影响以及后续实施运行等,这些风险贯穿于整个项目全过程,整体上对项目的影响较大,这些风险处于可控状态,才能按期完成项目目标。(1)审批程序是项目建设的前置条件,项目前期手续的合法性会影响整个项目的建设进程,涉及各个风险因素。(2)征地拆迁及补偿工作中,补偿标准的是否能严格落实,后期能否与当地居民等利益相关者保持良好的沟通协调,对社会治安、媒体舆论导向的影响非常大,而征地拆迁及补偿、媒体舆论导向的风险程度属于较大的等级,需要重点关注征地拆迁及补偿。(3)工程技术和经济方案对生态环境影响、经济社会影响、运行安全有一定的影响;运行安全和生态环境是相互关联、相互影响,发生泄漏、爆炸火灾,势必影响生态环境,而当项目对当地生态造成影响,反过来也能印证工程存在一定问题,影响运行安全。(4)生态环境影响和运行安全直接影响到社会治安和媒体舆论导向。

2.4防范和化解措施

根据识别的重要、关键风险,制定出详细落地的防范控制措施,在制定控制措施的时候,应该要明确时间节点,落实到具体责任人,保障做到有效跟踪,只有这样才能将风险处于可控范围内。结合以往开展的大型工程建设项目经验,制定了各关键风险的控制措施,具体详见表1。

2.5风险评估等级

根据项目前期已开展的风险调查、风险识别、评估以及采取的防范控制措施,降低风险发生的可能性或严重程度,使风险处于可控、可接受范围内,只有使项目风险等级处于“低风险”,才能说明做好了维稳工作。另外,做好社会稳定相关的应急预案,以便及时处理突发事件。

3结论

通过以上分析,可得出如下结论:(1)根据国家法规标准要求,结合风险评估管控流程,分析如何开展社会稳定性风险,并借鉴某大型工程建设项目制定的相关措施经验,降低风险等级,使风险等级处于“低风险”,为其他项目开展社稳工作提供参考。(2)社会稳定风险分析的关键在于对周边相关方的影响程度分析,今后可考虑形成风险大数据,为项目各方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持,确保风险更具有说服力,提高决策的正确性。

参考文献:

[1]杜静.重大项目社会稳定性风险评估机制的构建[J].西部经济管理论坛,2018,29(02):89,96.

[2]汪大海,张玉磊.重大事项社会稳定性风险评估制度的运行框架与政策建议[J].中国行政管理,2012(12):35-39.

[3]徐亚文,伍德志.论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的局限性及其建构[J].政治与法律,2012(01):71-79.

项目评估论文范文第6篇

1材料与方法

1.1检索

1.1.1电子数据库选择检索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维普,VIP),中国知网数据库(CNKI),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万方,CSTPCD),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检索年限从数据库创始至2010年8月,中文检索词采用:“科研项目、评估方法和评估体系”,英文检索词采用“medicalresearch,management,as-sessment,evaluation”。根据不同数据库的特点制定检索策略进行检索。

1.1.2手工检索手工检索《中华医学科研管理杂志》中关于研究项目评估方法的文献。

1.1.3网络搜索采用Google高级搜索功能,在官方网站上搜索关于医学科研项目评估方法相关的信息。

1.1.4其他检查纳入文献的参考文献,从题目判断是否符合纳入标准,如不能从题目判断是否相关,则获取全文后决定是否纳入。咨询相关领域的专家或管理人员,询问医学科研项目评估方法相关问题。

1.2文献筛选和数据提取由两名研究者独立筛选文献和提取数据,不一致的地方讨论后解决。如果讨论后仍不能达成一致,则请第三方裁决。数据提取采用统一的数据提取表格,但根据文献类型和内容有所不同。主要分两个部分:建立评估指标体系和选择评价内容,前者包括:评估指标筛选、评估指标确定、指标值的标准化和权重分配方法;后者包括立项评估、项目过程评估、项目验收评估和项目绩效评估。

1.3数据分析对个案报告或经验总结的文献采用主题分析方法的定性分析方法,提炼各评估方法或措施的主要内容和核心词汇,将不同科研项目评估方法纳入确定的主题下。对相同或相似的措施合并,或用能涵盖两者意义的词语代替。

1.4研究质量评价采用2006年中国循证医学中心针对管理领域的证据分级标准,反应本研究提供的证据强度[2]。

2结果

2.1筛选结果共检出65篇文献,经筛选后最终纳入17篇文献[3~19],其中立题评估5篇,过程评估3篇,验收评估2篇,成果评估4篇,全程评估3篇。证据等级方面,有两篇文献为综述或专家经验介绍,属D级证据[12,15],其他有明确的研究方法,属C级证据。

2.2建立评估系统的方法科研项目评估较常用的是德尔菲法和综合评价法。指标的筛选及选择主要采用下面两种途径实现:①专家评议法:根据指标的重要性打分,按加权总分值从大到小排序来取舍指标。②现场调查法:通过一定数量的样本调查对备选指标进行实际测量,再对各项备选指标的实测值做统计处理,根据统计分析的结果筛选指标。常用的分析方法有:变异系数法、相关系数法、多元回归法、主成分分析法、因子分析法、聚类分析法及判别分析法。指标评价标准的确定:①使用上级部门提出的各项标准与要求。②参考有关机构提出的有关目标与指标;③根据历史上一段时期的指标值,经统计处理而获得评价标准,即根据被评价样本的均值或最优值为标准。指标值的标准化要采用累计概率法、指数法、线性插值法、等级划分法对指标值进行量化处理。确定指标的权重,处于不同层次水平的各项指标,在整个指标体系中的贡献并不相等,根据各指标在评估中的重要程度,科学、合理地确定每一项指标的权重是保证指标体系在评估中切实可行的关键。可通过直接经验法、特尔菲法、百分权重法、层次分析法、排序法、连环比率法和集值迭代法。其中百分权重法和层次分析法是较为常用的确定权重方法。综合评价方法主要有加权求和法、单纯求积法、对数形式的加权平均法、几何平均法、分组乘积求和法(综合指数法)、分组相加求积法(综合系数法)、模糊数学综合评判法、交叉积差法和Ridit法等。各种综合评价的方法都有其优缺点和适用条件,在实际应用中根据具体情况选择使用。

2.3评估内容5篇文献介绍了立题评估的方法[4,7,10,11,14]。立项评估按照公开、公平和竞争的原则,对科研项目进行的评判活动。主要内容包括:立项的必要性、研究目标及技术路线的可行性、成果的应用前景、课题实施的人员、设备及组织管理等条件。总的来说立项评估就是通过对项目的立题依据、研究方案、研究基础、研究队伍及经费等的评价,来反映项目是否具有科学性、创新性、可行性和实施的必要性。3篇文献介绍了过程评估的方法[12,17,18]。项目过程评估为了解、控制并及时对项目进行调整,管理部门或人员必须跟踪项目进展并对其进行评估。过程评估是根据项目需要而进行。由于缺乏及时的项目信息交流手段和有效的监控办法,管理部门难以掌握项目的动态情况,使得过程评估成为科研项目评估的难点。项目实施过程中的评价和调控仍是我国科技项目管理中的薄弱环节,也是容易被忽视的环节[1]。2篇文献介绍了验收评估的方法[5,19]。在项目结束后进行,主要根据项目任务书的内容做最终结题检查。各种科技计划及基金项目都有明确的要求,如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结题报告包括研究计划执行情况、研究工作主要进展和所取得的成果、国内外学术合作交流与人才培养情况、经费使用情况的说明、存在的问题、建议及其他需要说明的情况。4篇研究介绍了绩效评估的方法[3,6,8,10]。项目绩效评估多在项目结束一定时间后进行,一般以投入产出来评价项目的绩效,投入指人力、物力、财力和信息资源,产出包括论文论著、人才培养、科学成果、发明专利和技术服务等。由于该系统多指标量化困难,实际评估中多以易获得的指标来分析投入产出,投入指标常为人力和经费,前者包括学历、职称等,产出为科研成果、鉴定成果、论文论著、人才培养、专利及学术交流,通过构建投入产出分析系统,来量化评估项目绩效。有研究试图从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方面进行评价。3篇文献介绍了同时对两个以上环节进行评估[13,15,16]。

3讨论

本研究采用循证医学系统评价的原理和方法,全面总结了科研项目评估不同环节的评估方法和评估体系。虽然科研项目评估一直受到管理科学研究者的关注,但还存在以下问题:首先在科研项目管理中,人们更关心投入-产出比,对项目进展与中间过程关注不够。如何掌握项目动态情况并对项目实施过程进行监督和评估是科研管理部门急需重视和解决的问题。其次采用综合全程评价的方法较少,没有从项目整体评估思路、项目管理决策的角度看待评估问题。项目评估是一个整体,应将项目选择、项目阶段评估、项目绩效评估有机地联系起来,从而把握项目的全貌,做出更为客观的评价。再则,目前科研管理的量化评估研究仍是难点,在评估中如何减少主观性增加客观性,至今尚无公认的评价方法和模式。评估活动趋向于提高量化程度,但定性指标定量化处理缺乏严密的边界限定,仍受主观因素的影响。虽然有新的方法试图减少主观因素的影响,如模糊数学模型和不精确信息模型,但仍不能很好地解决主观性问题。因此客观量化方法也不能完全取代主观评估,需用非定量的方法评价科研工作的水平及价值。因此,正确处理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的关系也是科学评估中必须重视的问题。本研究纳入文献证据等级按2006年中国循证医学中心针对管理领域的证据分级标准多数研究有明确的研究方法,但缺乏系统评价或政府法律文件等高级别证据。本研究虽全面总结分析关于评估医学科研项目方法,但实际工作中科研项目评估常由科研管理机构执行,有些评估方法可能以政府文件或报告的形式出现,而未发表,所以仍有部分研究未能纳入。本研究未发现不同评估方法相互比较的研究,不能确定不同评估方法的优劣,为使用者提供推荐意见。

项目评估论文范文第7篇

论文摘要:可行性研究在项目投资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文章从投资项目的选择与可行性研究的概念入手,分析可行性研究的重要作用,从而得出对我国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措施的一些建议。

可行性研究是一种通过详细调查研究,对拟建项目的必要性、可能性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进行全面、系统、综合的分析与论证,以便进行正确决策的研究活动,是一种综合的经济分析技术。可行性研究是工程建设前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投资项目立项、决策的主要依据。可行性研究的任务就是在对项目所在地区社会、经济发展调查、研究、评价、预测、勘察的基础上,对项目建设的必要性、经济合理性、技术可行性、实施可能性提出综合性的研究论证报告。

一、投资项目的选择与可行性研究

按照世界银行的解释,投资项目是在规定的期限内,为完成一项(或一组)开发目标而规划的投资、政策、机构以及其他各方面的综合体。项目是一次性的,所以它不像作业那样是重复性的,可以在以后的重复操作中得以纠正。项目的失误带来的损失是非常大的,项目是有风险的,但是它并不意味着在项目选择时可以放松,而更要求在项日选择的最开始时就必须进行严格的决策。

对于一个国家、一个企业或其他的投资主体来说,经常面临着众多的投资机会,或者说有许多事情要做,因而需要在多种投资机会中认真选择,只有选择了正确的投资项目,才能保证将有限的资金用在关键领域,才能保证获得较高的投资效益,项目成功才有基础。项目选择是重要的项目决策之一。

可行性研究是20世纪30年代美国因开发田纳西河流域而推行的方法,目前已形成一套完整的科学方法,在世界各国的各个领域里被广泛采用,成为保障项目建设正确决策必不可少的手段。

要做好可行性研究,首先要对可行性研究与项目评估的关系有所了解。可行性研究和项目评估都是以分析和论证项目可行与否为目的的工作,两者关系密切,有许多共同之处,也各有自身的特点,所以要了解二者的区别与联系。从二者的关系来看,可行性研究与项目评估均处于项目发展周期的建设前期阶段,都是重要的前期准备工作。这两项工作的质量如何,对项目投资都会产生极大影响。可行性研究和项目评估都是应用性的学科,二者的基础理论和内容基本相同,无论从经济评价指标计算的基本原理、分析对象、分析依据,还是分析内容都是相同的。而且二者的最终工作目标及要求也是相同的,都是通过分析论证,判断项目的可行与否,实现投资决策的科学化,提高投资效益,使资源得到最佳配置。

可行性研究与项目评估又有明显的区别,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行为的主体不同。可行性研究工作是由投资者负责组织委托的,而项目评估则是由贷款银行或有关部门负责组织委托的,这两项活动均须委托有关工程咨询机构进行,因此,咨询机构要对不同的行为主体负责。

2.立足点不同。可行性研究是站在直接投资者的角度来考察项目的,而项目评估则是站在贷款银行或有关部门的角度来考察项目。由于角度不同,可能导致对同一问题的看法不同,进而得出的结论也会有所差异。

3.所起的作用不同。两者都是进行投资决策的重要依据,可行性研究是投资者进行投资决策和政府职能审批项目的重要依据,项目评估是政府职能部门和上级主管部门审批项目的重要依据,更是金融机构确定贷款与否的重要依据。两者不可能也无法替代。

4.所处的阶段不同。尽管两者同处于项目建设周期的建设前期,但在此时期内,可行性研究在先,项目评估在后,这一工作顺序不能颠倒。可行性研究是投资决策的首要环节,但仅有这一环节是不够的,还必须在此基础上进行项目评估。可行性研究为项目评估提供工作基础,而项目评估则是可行性研究的延伸、深化和再研究。

二、可行性研究在项目建设中的作用

可行性研究是建设前期工作的重要步骤,是编制建设项目设计任务书的依据。对建设项目进行可行性研究是基本建设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基础工作,是保证建设项目以最小的投资换取最佳经济效果的科学方法,可行性研究在项目投资决策和项目运作建设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1.可行性研究在投资项目建设前期中的作用。投资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是确定项目是否进行投资决策的依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投资体制的改革,把原由政府财政统一分配投资的体制变成了由国家、地方、企业和个人的多元投资格局,打破了由一个业主建设单位无偿使用的局而。因此,投资业主和国家审批机关主要根据可行性研究提供的评价结果,确定对此项目是否进行投资和如何进行投资。

批准的可行性研究是项目建设单位筹措资金特别是向银行申请贷款或国家申请补助资金的重要依据,也是其他投资者的合资理由根据,凡是应向银行贷款或申请国家补助资金的项目,必须向有关部门报送项目的可行性研究。银行或国家有关部门通过对可行性研究的审查,并认定项目确实可行后,才同意贷款或进行资金补助。如世界银行等国际金融组织以及我国建设银行、国家开发银行等金融机构,都要求把提交可行性研究作为建设项日申请贷款的先决条件。

可行性研究是编制项目初步设计的依据。初步设计是根据可行性研究对所要建设的项目规划出实际性的建设蓝图,即较详尽地规划出此项目的规模、产品方案、总体布置、工艺流程、设备选型、劳动定员、三废治理、建设工期、投资概算、技术经济指标等内容,并为下步实施项目设计提出具体操作方案。初步设计不得违背可行性研究已经论证的原则。可行性研究是国家各级计划综合部门对固定资产投资实行调控管理,编制发展计划、固定资产投资、技术改造投资的重要依据。出于投资项目尤其是大中型项目考虑的因素多,涉及的范围广,投入的资金数额大,可能对全局和当地的近、远期经济生活带来深远的影响,因此,这些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内容更加详细,可作为计划综合部门对固定资产投资实施调控管理和编制国民经济及社会发展计划的重要依据。

另外,批准的可行性研究是项目建设单位向国土开发及土地管理部门申请建设用地的依据。因为可行性研究对拟建项目如何合理利用土地的设想提出了办法和措施,国家开发部门和土地管理部门可根据可行性研究具体审查用地计划,办理土地使用手续。可行性研究为确保项目达到环保标准,提出了治理措施和办法,这些信息可作为环保部门对项目进行环评、具体研究治理措施、签发项目建设许可文件的主要依据。

在可行性研究过程中,因为运用了大量的基础资料,一旦有关地形、工程地质、水文、矿产资源储量、工业性实验的数据不完整,不能满足下一个阶段工作需要时,负责初步设计的部门就需要根据可行性研究提出的要求和建议,进一步开展有关地形、工程地质、水文等的勘察工作或加强工业性实验,补充有关数据。由此可见,可行性研究在投资项目建设前期的作用至关重要。

2.可行性研究对设计项目管理的作用。可行性研究是编制设计任务书的重要依据,也是进行初步设计和工程建设管理工作中的重要环节。可行性研究不仅对拟议中的项目进行系统分析和全面论证,判断项目是否可行,是否值得投资,还要进行反复比较,寻求最佳建设方案,避免项目方案的多变造成的人力、物力、财力的巨大浪费和时间(下转第69页)(上接第67页)的延误。这就需要严格项目建议书及可研报告的审批制度,确保可研报告的质量。假如在设计初期不能提出高质量的、切合实际的设计任务书,不能将建设意图用标准的技术术语表达出来,自然也就无法有效地控制设计的全过程。如果工程的初步设计起不到控制工程轮廓及主要功能的作用,或只有一个粗略的方案便草率地进入施工图设计,设计项目管理与施工肯定会出现问题。

如果可行性研究中的总目标控制不好,在设计过程中朝令夕改,就会使设计者无所适从,造成产品先天不足。因此,初步设计概算必须在可研报告估算控制范围之内。初步设计未获批准,不得进入施工图设计阶段,重大设计变更须报原批准机关审批,以避免工程建设中不断追加投资使工程管理失控,造成“半拉子工程”,给国家及投资业主带来巨大损失。

工程项目的建造成本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取决于可行性研究及设计。如果设计项目管理早一点介入到建设前期,在设计前就对项目设计提出一些功能要求,设计中的变更工作量就会减少,设计周期就会缩短。由于设计仟务书不完整,可行性研究报告深度不够,使设计者无从下手,形成边设计边施工,势必给施工和项目建设管理带来困难。

3.项目可行性研究的根本意义在于揭示和规避风险预测投资收益,降低机会成本。当一个企业只面对一个项目时,项日可行性研究如前所述、主要是回答诸如该项目政策、市场是否允许上,企业怎么创造条件上,收益前景如何,风险在什么地方及有多大等问题。但对现实中的企业而言,经常遇到的是同时面对两个或多个项目,需要集中有限的资源(资金、人力等),选择上其中的某一个或几个项目,这时可行性研究的任务除对单个项目进行可行性研究外,还需对不同项目进行横向投入产出比较,从中选择机会成本最低、风险最小、投资收益最大的项目。

无论是单个项目还是一组项目,对项目可行性研究而言,其根本作用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阐述风险所在及风险程度,以提供给决策者在决定该项目是否上马和一旦项目上马后怎么规避风险时参考,帮助企业领导避免重大决策失误,从而避免给企业发展造成重大损失。二是在确保风险可控的前提下,提出项目运作的基本思路,为企业获取最大投资收益提出合理化建议。这两点也是项目可行性研究的最终意义所在。

三、做好可行性研究的措施

为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我国勘察设计及工程咨询单位必须实现两大转变,一是改企转制,二是转变经营机制。但我国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基础工作不扎实,可行性研究内容不够完整全面、深度不够,重可行性论证而忽视不可行性分析。新晨

对此,我们不仅要切实从思想上重视可行性研究的作用,提高可行性研究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突出重点,提高效率,加强行业自律和监管。加入WTO后,外国工程咨询设计机构将进入中国,国际竞争国内化的形势迫在眉睫。这就要求工程咨询设计单位要勇敢地走向市场,使可行性研究与设计工作上个新台阶。要转变观念,加强管理,增强技术人员的责任感。设计是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桥梁,图纸上每一条线、每一个点都代表着技术责任和一定数量的资金,设计质量的优劣对工程建设有直接的联系。

可行性研究要以质量控制为核心,对项目的规模、建设标准、工艺布局、产业规划、技术进步等方面应实事求是地进行科学分析。从事可行性研究的人员要真正树立为国家、为业主服务的精神,熟悉国家和地方对项目建设的有关法律政策规定,准确掌握有关专业知识,不断学习新技术,真正做到科学地、独立地、不受任何干扰地把握好产业的发展方向,提高可行性研究的深度和质量,为社会提供质量精良的产品。

加强可行性研究与论证工作,在现阶段首先需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支持,使这项工作具有广泛性、社会性。其次是发挥中介组织作用,是提高可行性研究与论证的质量的保障。在知识经济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时代,可行性研究势必成为一种市场经济行为。我们要快速发展可行性研究与论证工作,为政府和项目业主、乃至民营企业投资提供项目和科学决策依据,为企业当好参谋、顾问,为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我国经济建设发展做出有益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王立国主编.可行性研究与项目评估.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12)

2.罗乐勤主编.投资经济学.科学出版社,2003(8)

3.余长国.投资项目的选择与可行性研究.经济师,2002(2)

4.陈江灵.加强项目投资可行性研究.企业家论坛,2002(1)

项目评估论文范文第8篇

一、高校的评估客体性与办学主体性之间的矛盾

1.高校的评估客体性———政府主导的集权评估评估主体与评估客体是评估的基本关系。在上海高校“教师专业发展工程”评估中,市教委与专业教育评估机构构成了多元评估主体。高校则是评估客体。根据图1所示,上海高校“教师专业发展工程”评估从数据的采集、评估指标的设立、专家组的组建、评估过程组织以及评估结果的反馈,都是由市教委委托的专业教育评估机构完成。从这个评估模式中可以看出,政府是“大脑”,评估机构是“肢体”,“肢体”仍然受到大脑的控制,可以说,现阶段的上海高校“教师专业发展工程”评估是在政府的计划、组织、领导、控制下进行的封闭式集权评估。高校在整个评估体系之外,其扮演的主要角色就是提供评估材料,接受评估,处于评估的从属地位。

2.办学主体性是高校发展的内在动力高校办学主体性的体现主要是自主权。而办学自主权是高校发展规律的必然要求,是高校发展的内在动力。1998年的《高等教育法》更正式确立了高校的独立法人资格,明确高校“面向社会,依法自主办学”。换句话说就是确立了高校办学的主体地位。高校办学自主权是以学术性为其存在基础的,而学术性体现在“教授治学”,而实现这种学术性的主体是教师。因此,在“教师专业发展工程”入选教师的选拔方式上,从原有教师个人申请、学校选拔推荐、专家评审和市教委审核等选拔制变为教师个人申请、学校选拔推荐、市教委审核的备案制。取消了专家评审,而由高校直接推荐,市教委仅对程序进行审查。这个改变突出了高校自主办学的需要,由高校根据自身未来学科发展的需要决定入选各种计划的教师。例如国外访学计划对985高校、211高校的吸引程度更高。应用型高职院校更重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因此对产学研践习计划参与度更高。

3.评估客体性与办学主体性的矛盾导致“为评估而评估”的困境如前所述,在“教师专业发展工程”中,高校在选拔和评估中所处的位置不一样,选拔以高校为主导,而评估以政府为主导,高校完全处于一个评估客体的地位,没有权利参与评估指标的设计、评估结果的处理,只能接受评估主体的工作安排和评估结论,仅是被动的接受评估,抑制了高校参与评估的积极性,这就直接导致高校应有的评估主动性的自我意识缺失,沦为“为评估而评估”。“教师专业发展工程”评估看似是由政府和专业评估机构构成的多元评价主体,但其实这是另类的一元化,因为专业评估机构是受政府的委托,“代表教育行政部门”开展评估,“保证教委工作目标的实现”,更让人觉得其更多带有行政特色,项目评估从立项到设计评估指标体系、遴选专家、组织实施到最后运用评估结果的过程中,往往带进了委托方的众多想法。拨开表象,其实质就是政府主控的一元评估主体。这使得评估成为满足政府主管部门管理的需要,过多注重评比与鉴定的功能,这种功能就是现在所谓的“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也正因为如此,高校为了获得更多的政府支持,把大量精力放在应付这场外部评估,从而不自觉地削弱了高校作为办学主体的主动性。

二、绩效评估的结果性与教育成效的后显性之间的矛盾

1.“教师专业发展工程”评估是一项有固定周期的绩效评估绩效评估是按照一定的标准,采用科学的方法,测量和评价组织或成员对职责的履行程度,以确定其工作成绩的管理方法。“教师专业发展工程”是由政府出资鼓励中青年教师走出去,提升自身教学、科研和管理水平的人才类资助项目。由于政府投入了大量的教育资金,涉及的学校多、教师多、计划类别多,因此政府对实际投入的效果非常关注。而绩效评估作为公共行政管理的有效方式,已被认为是政府制定教育政策、分配教育经费和加强学校管理的重要手段。所谓绩效就是在一定时间内,投入和产出的效率或结果,其追求的是时效性和结果性。“教师专业发展工程”对所有入选教师的资助期为一年,因此,该项目的绩效评估是在资助结束后的第二年进行。简单地说,“教师专业发展工程”评估是带有阶段性的结果评估,关注的是教师、高校在资助期一年内的短期绩效。

2.教师专业成长和教育效果显现具有一定的后显性教师专业成长是一个从适应到成长,再到成熟的发展过程,并且到了发展成熟阶段后会发生分化,上升、保持,或衰退的过程。“教师专业发展工程”面向的对象是青年教师这一群体,而这样的一个群体正处于专业发展的成长初期阶段,要将学习的外在成果转化为内在的专业能力,不是一个突发的、转眼间就可以完成的过程,而是需要一个长期的、复杂的、反复的、渐进的过程。高校是培养人才的地方,无论是为了推进学科发展还是师资队伍建设,其最终的目的就是培养人才,使之成为对社会有价值的人。人才培养的效果往往要等学生进入社会并为社会做出贡献之后,才能最终体现出来。对于高校教育效果是否有效,这不是高校或教师自己所能估价和判断的,需要由社会实践来检验。

3.静止固态的评估方式与动态发展的教育成效之间的矛盾“教师专业发展工程”评估作为人才项目评估,一个重要的考核内容就是贡献,贡献如何衡量,这就需要一定的量化要求,但是由于资助时间较短,在“教师专业发展工程”中的各计划均资助一年的情况下,单纯对参与计划教师的成果进行绩效评价,不免又落入评价论文数量、课题数量等量化的评价指标怪圈,从而忽视了教师的发展性。除此,以政府为主导通过项目评估的方式更注重相对静止的结果,而教育成效是动态发展的,静止和动态之间存在着差异,这就使得评估对象难以完全对评估结果产生主观认同,使得评估行为的客观公正与评估客体的主观认同存在矛盾,产生一种“不公平”感。

三、评估对象差异性与评估标准统一性之间的矛盾

1.“教师专业发展工程”评估对象是差异性的高校和教师“教师专业发展工程”评估内容包括两个层面,一个是高校执行与支持措施的落实情况;二是入选教师工作进展情况。从团体层面上看,该项目评估的对象又是不同定位的高校,涵盖了研究型、应用型以及研究应用兼顾的高校。不同类型高校有着不同的发展目标,对项目所取得的效果也有不同的规划和要求。例如:985重点研究型高校是为了建设世界一流的学科,希望通过“国外访学计划”在某些领域前沿提高国际影响力。而应用型高校为了更多培养实干型人才,更注重“产、学、研”的融合,与社会经济发展结合更为紧密。就算是同一类型的高校,因为学科发展和布局的特点,也有着不同的要求。再从个人层面来看,评估对象是一个个入选该工程的高校教师,这些教师作为个体,有着不同的学科背景和学术追求,在他们身上都刻有鲜明的个性。因此,“教师专业发展工程”的不同层次的对象都有着不同的情况和自身的特点。

2.评估标准的统一是追求客观公正的内在要求评估目的在于评估对象通过比较得出的评估结果,而对自身进行改进。既然要进行比较,这就要求必须有统一性的评估标准。“教师专业发展工程”评估就是以一定的评估标准为基础,对高校、教师执行计划过程中反映出来的绩效进行考核和评判。因此,一套从“项目运行”、“项目管理”和“项目绩效”三方面进行评估的统一的“教师专业发展工程”绩效评估指标就应运而生,对所有入选项目的高校、教师进行横向比较,以达到评出优劣和排名的目的。可以说,用统一的评估标准去评估,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评估过程的公平性和结果的可比性。

3.效率与公平之间两难选择的矛盾使用统一的标准才能实现公平,而使用统一的标准评估差别的个体,又必然损失效率,这就是公平和效率的两难困境。每个评估对象都是千差万别的,随着评估工作的不断深入,“教师专业发展工程”评估指标的统一性不利学校自身多维度的发展,“一把尺子量天下”,这无疑不适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因为每个高校在师资队伍建设上的发展基础、高校的发展目标都是不一样的,而评估又都是按照统一的模式,这样在一定程度上抹杀学校本身具有的特色。此外,由于学校基础不一样,对于“教师专业发展工程”中的各类人才计划需求也不一样,定位也不一样。如果单纯地用同一类指标来衡量,肯定有失偏颇,不能准确评估出真实绩效。大一统的评估标准貌似平等,但实际上忽视了评估对象的个性,意味着挫伤评估对象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常常导致评估对象采用“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应对策略。这样既损害了评估的科学性,也不利于高校的多样化、个性化发展,扼杀了高校的办学特色。只有在平衡了评估标准统一性与评估对象差异性之间矛盾的基础上,评估结果才更有说服力。

四、高校自我评估的缺位是无法从源头上克服矛盾的根本原因

“教师专业发展工程”的评估困境是现今或未来进一步评估必须面对的问题,也是进一步推进地方政府资助类人才项目评估过程中需要考虑的问题。要走出这样的困境,必须要找出问题的症结,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笔者认为高校自我评估的缺位是上述矛盾困境存在的根本原因。①董云川教育评估的边界理性[J].上海教育评估研究,2012(3):13。高校自我评估的缺位导致评估主体意识缺失。自我评估是质量保障的基础,没有自我质量评估和保障,外部评估就无以附着,其作用也难以发挥。在“教师专业发展工程”评估的项目中也有高校自评环节,但这只是作为完成政府评估要求的一项任务和一个规定程序,是为了迎接政府外部评估而准备的,且仅限于对项目工作的总结,而非立足于自我问责下对项目过程性、发展性、个性化的自我评价,这就使这样的高校自我评估成了点缀、陪衬。因此,这样的自我评估的缺位导致高校评估主体意识不强,不能很好地融入整个评估体系中,只是被动的处于他律的状态,直接导致了“为评而评”的困境。高校自我评估的缺位导致评估方法、标准的僵化。高校自我评估是一种自我问责,是自我反思、自我改进和自我提高的内在需要。自我评估指向的是自身、指向的是过程、指向的是发展,具有过程性、发展性和个别化的特点。但在“教师专业发展工程”中的自我评估只是出于应付外部的检查,并非关注师资队伍在项目运行中的状态和过程,不关注教师这一群体的发展和成长。因此,当高校自我评估仅作为外部评估的依附,而非从自身特点出发进行的自我评估,这就使得统一的标准,注重结果的评估主导了一切,使得评估方法、标准出现僵化,统一的标准、统一的模式,最终导致评估忽视了差异性和特色性。教育的目的在于教育自身,评估仅只是测量教育实现自身目的的手段之一。由于教育本质上是成就自己的一种特殊活动,所以作为“他者”的评估只能有限介入,不能喧宾夺主。①因此,在“教师专业发展工程”评估中,高校无法通过自我评估来进行自我检查、自我调节和自我提高,正是这种自觉行为的缺失无法从源头上克服外部评估出现的困境。

五、结语

友情链接